西安足球训练场地以及西安足球中心

2024-05-01 08:02:24
足球比分网 > 足球 > 西安足球训练场地以及西安足球中心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西安足球训练场地,以及西安足球中心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到2025年 西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为全面开启西安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设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健康西安建设,近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西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

到2025年,西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功能更加完善,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人口比例达到53%以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市、区县(开发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组织网络覆盖全市,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9名,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经常广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在倡导健康生活、凝聚人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用更加积极明显。推动体育消费,带动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亿元。

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力度

到“十四五”末 健身绿道总量不少于1000公里

系统梳理全市具备建设健身场地设施条件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废弃厂房、建筑屋顶、河流沿岸、公开水域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娱乐、养老、商业等场地资源,缓解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用地需求。加快推进西安市人民体育场改造和西安市水上体育运动训练中心筹备建设。各区县、开发区全面落实“七个一”工程;各街道(镇)、社区(村)全面推进“三个一”工程。

“十四五”期间,市级新建多功能运动场60个、群众健身房75个、全民健身园区13个以上;积极推进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全市每年新建社会足球场不少于10个,到“十四五”末,累计新增社会足球场不少于80个。新规划建设的城市公园、口袋公园、绿地广场要结合园区规模,同步配套一定比例的健身场地设施。各区县、开发区要按照国家标准为新建社区配置健身场地设施,并结合实际为已建成的社区(村)因地制宜配套羽毛球、乒乓球、棋类等健身场地,提升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差异化健身需求。

充分利用河流沿岸、山地资源及各类步行道、慢行道、景观道等,通过铺设塑胶、彩色沥青、设置标识标线等形式,规划建设集健步走、跑步、自行车骑行等功能于一体的健身绿道。结合渭河沿岸及大型遗址公园提升治理,打造人、车(自行车)分离,且配置健身园区、健身驿站的多功能健身绿道体系。到“十四五”末,全市健身绿道总量不少于1000公里,其中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航天基地不少于30公里;雁塔区、未央区、阎良区、高陵区、西咸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不少于50公里;灞桥区、临潼区、长安区、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高新区不少于70公里。

落实国家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要求,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采取试点开放等形式,支持学校体育场地在满足教育教学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和商业体育场馆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促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开展

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 学生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

围绕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持续提升和打造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西安马拉松赛等“一带一路”精品体育赛事。发挥十四运会体育场馆资源优势,挖掘“体育+”发展潜力,积极承接和引进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国际性品牌赛事。支持区县、开发区及体育协会引进高水平全民健身赛事,带动全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继续办好西安市社区运动会、西安市全民健身大会、“舞动长安”全民健身技能大赛等综合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进一步健全市、区两级办赛机制,提升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项目市级联赛水平,大力发展跑步、骑行、登山、冰雪、公开水域游泳等群众喜爱的户外休闲健身运动项目。

持续办好四年一届的市级机关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及老年人运动会。鼓励农业农村、工会、团委、妇儿等部门、群团组织结合各自特点,举办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打造“一行业一体育品牌”,每年开展本行业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5次,参与人数累计不少于2000人次,围绕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妇女等重点人群,大力推广普及工间健身活动,推动各行业体育的纵深发展。关注大学生健身需求,持续办好国际名校赛艇对抗赛等传统精品赛事,创办大学生路跑联赛、足球联赛、定向赛等赛事,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群体热爱西安、融入西安、立志西安发展创业的积极性。持续推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坚持“健康第一、体教融合”理念,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要求,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爱运动、爱健身的好习惯。常态化举办适合老年人、残疾人参与的体育活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健身的新态势。

推进全民健身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到2025年 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突破3.8万名

进一步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及指导项目配比结构,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建设,到2025年实现市、区县(开发区)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全覆盖。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再培训力度,到2025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突破3.8万名,在组织群众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方面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制定完善《西安市体育协会管理办法》《西安市体育社会组织量化考评办法》等相关制度办法,健全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和培养扶持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体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基本形成门类全、运行良、有特点,符合发展需求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为推广运动项目、服务群众健身、传播体育文化、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发挥主力军作用。

充分调动各级体育组织、体育骨干的积极性,按照“普遍性推进、差异化供给”的思路,指导和扶持社区成立健身活动队(站),大力发展社区体育组织建设。采取“社区选派、区县培训、市级再培训”的方式,为社区定向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组织能力好、贴近群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骨干。到2025年,实现全市每个行政社区至少拥有6~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成立3支以上健身活动队,带动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发展体育志愿者队伍。充分借鉴十四运会志愿者服务工作经验,依托我市高校大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运动员,构建一支人数相对固定、人员相对稳定、服务意识强的志愿者队伍。

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每年培训体医融合骨干人才不少于100名

深化体医体卫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关口进一步前移,让“运动是良医”成为社会共识。在西安市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全面运行的基础上,同步完善区县、开发区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结合全民健身示范社区建设,每年在社区布局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点5~8个。发挥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统筹管理的职能作用,市、区县(开发区)、社区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监测服务常态化开展,年均监测总数不少于5万人次,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2%以上。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互助幸福院等人员培训,定期开展体医融合开具运动处方培训班,每年培训体医融合骨干人才不少于100名,逐步构建一支既懂疾病防治,又懂科学健身和运动康复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创建体医融合开具运动处方示范医院(科室),建立运动促进健康发展的新模式。

广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五进”服务,采取多种形式让科学健身指导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每年举办市级“五进”示范活动不少于15次,各区县、开发区举办本级“五进”示范活动不少于3次。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各区县、开发区每年至少开展1次达标测试赛。

打造社区体育示范项目

到“十四五”末 全民健身示范社区不少于80个

创建全民健身示范社区。按照“示范带动、综合提升”的发展思路,打造集健身房、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球类场地等室内、室外多元化运动场地、体育组织和体质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民健身示范社区。依托“西安体育大管家”平台,逐步配置智慧健身服务站,形成“线下指导+线上服务”的互补结构,构建社区居民“健身圈”,为群众提供举步可及的健身场地,提供差异化、精细化便捷服务。到“十四五”末,全市全民健身示范社区不少于80个,每个街道(镇)至少拥有1个全民健身示范社区。

创建康养融合示范社区。参照全民健身示范社区标准,结合养老型社区、养老院建设,对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突出老年人康养、慢性病康复等服务功能,每年创建不少于3个集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等服务于一体的康养融合示范社区。

附件:

区县、街镇、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

区县级“七个一”标准

各区县(开发区)建成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一个游泳馆(室内游泳池)、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一个体育公园、一批健身步道(总里程不低于300千米)。

街镇级“三个一”标准

各乡镇、街道配备一个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或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多功能运动场地、一个小型室内健身房或室内多功能活动室、一套健身器材。

村级“三个一”标准

每个行政村配备一个室外篮球场、一个室内多功能活动室(乒乓球或棋牌室)、一套健身器材。

作者:piikee | 分类:足球 | 浏览:9 | 评论:0